2022-12-5
阜阳新鲜事儿
来自安徽
阜阳在线
“医生...医生...快来看一下我爸!”11月28日上午九点一刻,从阜阳市第二人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13病室传来急促的呼救声——此时正在医生办公室书写病历的李晨辉医生闻声后,立刻跑到38床患者身旁,发现他口唇发绀,呼之不应,心电监护示:室速、室颤、恶性心律失常。“快!快过来抢救!”李医生在团队配合下,紧急给予患者电除颤、心肺复苏……经抢救,患者心律逐渐转复窦性心律,脱离了生命危险。该患者为男性,临泉县谭棚镇农民,32岁,本为家庭年轻力壮的顶梁柱,但身体一直不好,频发室性心动过速,间断心悸胸闷多年,此次因症状加重1周入院,诊断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此病为基因遗传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右室心肌病变,也可以表现为双心室病变,多数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猝死,超过30岁者为数不多,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今年八月份,该患者曾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过,当时冠脉造影检查提示:所见冠脉无明显异常,排除冠心病诊断;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QRS波形态不同;心脏彩超提示:右心室增大,随时会发生心脏猝死。心脏磁共振提示:右室心肌病变。今年十月份,他来到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复查心脏磁共振提示:左右室壁散在脂肪组织浸润,考虑ARVC,专家建议植入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或进行心脏移植,但鉴于经济原因及害怕花了大多的钱,又治不好的顾虑而搁置。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出现室速了,幸运的是患者无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甚至会出现室颤伴有意识丧失,如果这情况若发生在院外,就意味着会心脏猝死”,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副主任、主任医师韦德宇说。经科室医疗团队集体讨论后,认为该患者病情危重,多形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随时有猝死风险,ICD植入预防猝死指征明确。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11月29日,待各项条件均符合手术时,邀请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卫健委心律失常培训基地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指导老师徐健教授进行指导,并在介入导管室、麻醉科通力合作下,成功为其行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S-ICD)植入术,为患者装上生命“保护器”。术中患者各项参数良好,术后患者心率、心律稳定,各项指标及功能恢复良好。据韦德宇主任介绍,ICD,也叫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是临床上治疗持续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医学仪器。目前ICD有静脉植入ICD(TV-ICD)和全皮下ICD两类。TV-ICD具有支持性起搏、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心脏转复和高能量除颤等作用,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能在几秒内识别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自动放电除颤,可明显减少猝死发生率,挽救患者生命,有“移动的救命仪”之称,尤其对于药物不能控制的恶性心律失常,这项技术显得尤为关键,可是其寿命为4年,需频繁更换,囊袋感染致导线系统感染者发生率较高。而S-ICD不经静脉系统,不与心内膜接触,且寿命为7年,更换频率较TV-ICD较低,除颤导线埋置与左胸前皮下,避免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缺点是不具备起搏功能。但由于S-ICD植入术操作复杂,需要常规诱颤及除颤测试,难度大,风险程度高,对施术者要求也比较高,属于国际先进技术,所以自1994年经静脉单极除颤系统开始在临床应用以来,至目前在基层医院一直鲜有开展。此次S-ICD植入术的成功开展,为阜阳市首例,不仅填补了市内该领域空白,也标志着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介入导管室、麻醉科等多学科联合诊疗为依托、在心血管急重症疾病的诊疗水平上再上一个台阶!另据了解,“心、肝、肺、肾及感染”是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五大优势学科,其中心血管内科为阜阳市第五周期临床医学重培育专科,现有两个病区,江淮名医、颍淮名医各1名,高级职称人员10余名。以该学科为主体,2010年建立了阜外心血管病中心阜阳分中心,2020年建立了国家级胸痛中心。近年来,已成熟开展了起搏器植入手术,使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不出本市就得到成功治疗。目前,应用射频消融技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已全面开展了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手术,包括频发性室性早搏,预激综合征、房室结双径路等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随着S-ICD植入技术的开展及广泛应用,再次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可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挽救垂危患者的生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