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身边事] 挡风者项目组阜阳站5月走访志愿者
挡风者项目的每月走访活动不仅传递了社会对志愿者们的认可与支持,也进一步激发了志愿者们的服务热情。大家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更加坚定了继续投身公益事业的决心。
“挡风者”项目名称寓意着志愿者们如同挡风的墙,为志愿者、志愿者家人、爱心人士遮风挡雨,志愿者的付出和努力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保障。
我们旨在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向志愿者们表达最深的敬意,更是向全社会传递志愿服务的正能量,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一起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挡风者”项目阜阳站5月份如约走访三位优秀志愿者代表:
(一)王西山19030
王西山今年六旬开外,是阜阳市颍泉区周棚街道下辖村的一位农民。青壮年时为了家庭生计,东奔西走,打过工、摆过摊,吃过许多苦、受过不少累、历经不少波折、遭遇过太多的世间冷暖~~
但是,他心里始终怀着一颗利他的心!
他们夫妻俩现在每天下乡收废纸箱,在他的车里时刻备着一些上手的修理工具。每
每遇到抛锚的车辆,他总是靠边停下车,上前寻问人家可有需要帮忙的?就这样,他不知帮助过不小处于焦头烂额的司机。
今天着重要说的是,他在老兵公益圈内是我们的老大哥。他的父亲王云福在抗战时曾加入阜阳自卫队,参加了阜阳保卫战。2017年经志愿者寻访建档后,向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申请了致敬礼金。
从那以后,王西山心怀感恩,夫妻俩都加入了老兵公益,成为铁杆老兵志愿者,多次带车参加走访慰问老兵活动,每年的清明节还都要到抗战烈士墓前祭拜。
(二)李士全19050
我的公益路:以爱为灶,烹煮人间温暖
我是李士全,一名普通的厨师,也是一名坚持了十余年的公益志愿者。回望走过的路,最让我骄傲的不是灶台上的烟火气,而是用双手为孤寡老人捧出的四千多小时温暖时光。
从灶台到公益:让"爱心餐厅"飘起饭菜香
2014年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当我第一次走进社区为独居老人做饭时,那双捧着饭碗颤抖的手深深触动了我。2022年听说要创办"爱心餐厅",我第一时间捐出300元积蓄,还带着弟弟李士雷加入团队。如今我们兄弟一个掌勺、一个管后勤,每周雷打不动地为老人们张罗饭菜。
记得前年夏天厨房温度超过50度,大伙儿劝我歇歇,可我看着老人们期待的眼神,咬咬牙买了冰水降温,硬是挺过了整个酷暑。三年来我们已提供90余期免费午餐,服务6000多人次。每次采购我都凌晨去挑最新鲜的菜,切配时总要盯着志愿者们洗手消毒——老人们喊我"李大厨",我得对得起这份信任。
从陌路到至亲:十多位父母的"编外儿子"
2016年,我和许娟等爱心人士共同在西湖筹建连心父母家园敬老院,免费照顾了二十多位老人。2022年,在农机大市场,我又加入免费午餐供应队伍中,三年累计送出6000多份餐食。如今又在颍泉万达开设供餐点,每天为外卖小哥供应50份爱心午餐,看着老人和外卖小哥就餐的模样,我就觉得做这一切“值了”。
除了做饭,我更珍惜与老人们的缘分。曹爹爹因宅基地纠纷闷闷不乐,我连续半个月陪他唠嗑;李化海老人指甲长了没人剪,我定期带着工具箱去照料。这些年我有了十多位"爸爸妈妈",他们的床头总备着我送去的降压药,柜子里存着我买的米面油。最欣慰的是,有位老人的女儿受我们感动,现在也成了志愿者。
平凡人的坚守:公益是家的传承
很多人问我图什么?其实最初只是不忍心看老人吃冷饭。但当我带着三个女儿参加志愿服务,看着她们给爷爷奶奶捶背时眼里的光,突然懂了这就是最好的家教。虽然工资不高,但十余年捐出万余元,对我来说不是数字,而是给"家人们"添床新被、加道好菜的实在心意。
如今49岁的我依然每天骑着电动车奔波,从颍东到颍州,从颍州到颍泉,从爱心餐厅到雨木素食供餐点。鬓角白了,腰杆却更挺直了——因为我知道,前方有老人在等他们的"全娃",有孩子在等他们的"李叔叔"。这方灶台,就是我此生最温暖的坚守。
(三)杨素敏19013
大家好!我来自安徽阜阳的杨素敏,希望通过公益协会的平台传递爱心,用奉献点亮青春,相信公益服务是完善自我,辐射他人的双向成长。
我是一个性格热情细心,善于沟通与服务,曾参加过众多公益者服务和培训项目,深刻体会到助人即自助的意义,用专业的知识和行动支持弱势群体,传递温暖与能量,公益经历即是社会关怀的实践,也是自我完善的旅程。正如某公益者所言,那些被感激的目光,让我遇见更好的自己。也许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会以责任心和行动力证明自己,期待与团队共同创造有意义的公益活动。
总之,公益服务不仅是一次奉献,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让我学会了感恩,付出与珍惜,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继续投身于这项有意义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