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泉县杨桥镇刘大村的沃野上,八十里店东岳庙静静矗立,如一位穿越千年的智者,见证着皖北大地的风云变幻。这座始建于春秋战国、鼎盛于元朝的古老庙宇,历经沧桑却始终香火绵延,不仅承载着当地人的精神寄托,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着皖北文明的根系。
一、古刹沉浮:从东汉到当代的传奇
八十里店因距古颍州城八十里歇脚店得名,相传八十里店东岳庙始建于秦朝,是始皇帝泰山封禅时,为便于民众祭拜,帝国各郡县建造东岳庙。此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国,当时影响较大,大秦帝国首批就建造了此东岳庙。位格很高,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元朝时,庙宇规模达到鼎盛,雕梁画栋,香火鼎盛,成为方圆百里的信仰中心。明清时期,庙宇虽屡经修缮,却在岁月的侵蚀与战火的洗礼中逐渐斑驳。民国时期,庙内四块功德碑记录着信众的虔诚,却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文字凿痕至今可见,成为那段特殊历史的无声见证。2009年,欣逢盛世,当地民众齐心协力重建庙宇,使其重焕生机。如今的东岳庙,虽不及往昔宏伟,却以焕然一新的气象,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
正在塑神像
二、文化脉络:皖北精神的活态传承
东岳庙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皖北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的庙会,成为当地最盛大的民俗活动。已列入临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次庙会举办时都会举办五天的唱大戏等民俗活动,庙前及周边商客云集,约30万当地和附近县域的众人前来,香客络绎不绝,民间艺人的花鼓灯、梆子戏精彩上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琳琅满目,免费餐饮的善举更让庙会成为温情四溢的文化盛宴。这种以庙为中心的文化聚合,不仅强化了地域认同,更促进了商品流通与技艺传承,成为皖北乡村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独特模式。
庙内保存的元代、明代乃乾隆年间功德碑,虽历经磨难,却依然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碑文记载的善举与信仰,折射出皖北人乐善好施、敬畏天地的传统美德。而庙宇建筑本身,融合了北方的雄浑与南方的灵秀,斗拱飞檐间尽显古人智慧,成为研究皖北古建筑艺术的珍贵样本。
栽树时出土的元、明、清石碑
当地道家传人李红林,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现担任临泉县网商协会会长,利用互联网平台,把临泉县丰富的农产品推向全国各地,他还是临泉县政协常委。当地政府领导得知他有神职人员身份,就邀请他来主持这座古庙的事务,把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
李红林,临泉县网商协会、毛笔文化协会会长
他广联各界人士捐款捐物,对老庙进行了大规模改造,129尊神仙已继续就位,三层三道院一万多平的庙宇焕燃一新,目前是皖北地区最大,道家文化活动最聚能量场之地,让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众有了一处心灵的圣地…
道德大讲堂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和道家养生功法习练
三、传说交织:帝王将相与神话的交响
在东岳庙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传说如璀璨星辰点缀其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在此停留避雨。虽无确切史料记载,却在民间口耳相传中成为美谈。帝王的足迹为庙宇增添了神秘色彩,更让当地人引以为傲。
与东岳庙毗邻的古沈国遗址,是周代沈子国的都城所在地。聃季载受封于此,其陵墓至今犹存,成为临泉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古沈国的兴衰与东岳庙的香火相互映照,共同勾勒出皖北大地的文明脉络。
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丘处机(丘楚机)的传说,亦在此地流传。相传他曾云游至此,在庙中讲经论道,留下“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修行佳话。反映了道教文化在皖北的深远影响。
更有“百步穿杨”的典故在此地生根。春秋时期,楚国神射手养由基在此展示神技,一箭贯穿百步之外的杨叶,其英勇形象与东岳庙的威严相互辉映,成为皖北尚武精神的象征。
东汉文学家蔡邕及其女蔡文姬的故乡就在东岳庙东北方四里地的谭棚镇闫庄村,蔡文姬也是中国大书法家王義之的启蒙老师,谭棚镇如今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毛笔之乡”。
四、信仰之光:古今交融的文化新篇
如今的八十里店东岳庙,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开拓者。庙内新立的碑林,记录着当代信众的善举;庙外的广场上,传统庙会与现代科技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年轻人带着好奇而来,在古老的传说中寻找文化的根脉;外地游客慕名而至,在香火缭绕中感受皖北的厚重与温情。
古沈国遗址的考古发现,不断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文化内涵;丘处机传说的现代演绎,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百步穿杨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成为文化创新的生动案例。东岳庙,这座承载着千年信仰的庙宇,正以开放的姿态,续写着皖北文化的新篇章。
站在东岳庙前,晨钟暮鼓中,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它是皖北人心灵的栖息地,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里,信仰与传说交织,历史与现实共鸣,共同谱写出一曲关于生命、敬畏与希望的永恒赞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