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上台巷位于鼓楼街道文德社区范围内,南北走向,北至鼓楼广场,南至仁里街。东接古商城,西经曼哈顿娱乐场到胡井院巷。
明代开挖城隍庙南大塘时,由池中淤泥堆积起来的一块高台地,南段称刘上台,北段称刘下台,一是因为地势高,二是过去这里刘姓居民居多,所以称为刘上台巷。由于小巷地势较高,每到阜城发大水时,这里很少被淹。
九十多岁的胡大爷守了刘上台老房子已七十年
解放前,这条小巷非常狭窄,路面是由三块并排的石条铺成的。小巷内的住家不多,大多是做小生意的,由于刘上台巷地处鼓楼头附近,当时周围非常热闹,仅演戏的剧场就有四五家。
手工小吃更是阜城原创,有王老五的油旋子馍;胡大毛的腊菜烧肉;朱荫堂的小笼包子,外巷口的卢家菜馆。来赶城的人在城隍庙附近吃一碗杨家蒸面,听一段许世广大鼓书,来两根工农兵大食堂的油条。扒拉一碗老温面条和老纪带汤咸馍,加上近代老街口的油茶、陈文道烧鸡、老李家的五香面蚕豆等。若是再到解放浴池泡个大澡,冲杯大叶子盖碗茶,就着萝卜芽花生米,听着老鼓楼头"牛梭子坑"的荤素白话,那叫一个爽快、得劲、舒服。可惜上述那些经典手工小吃有很多没有人继承下来,今人已无此口福。九十年代立项建设的鼓楼美食城因体制和人为没能实现初衷。
这个街区当年建有国民政府的财政局和救济院(现在的市直幼儿园)。每到夏收和秋收一结束,前来缴纳公粮的农民,便排满了整条小巷。一九五六年,阜阳县管时成立了爱华毛笔社,一九七六年改为阜阳市毛笔鬃刷厂,是名符其实的街办企业。
在刘上台巷口西边小巷叫"牛梭子坑",解放前一些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也聚集于此,是旧时阜城的“十里洋场”。
刘上台巷曾出了个明嘉靖乙酉科举人刘谓,道光《阜阳县志》称"甘幼善文辞,矢口纵笔,杂以嘲戏,巧发捷中,出人意表“。性格滑稽,其取笑不分对象,上至知府,下至百姓。常出怪招惹人发笑,爱与别人打赌,而他胜者居多,外号刘快嘴,阜阳城有关他的传说不少。
这个街区的鼓楼小学是阜阳重要的红色基地,曾是中共皖北特委机关旧址。
1928年2月9日,中共皖北特委在太和县成立,魏野畴任特委书记,不久后特委机关迁至刘上台17号(现仁里巷8号)中共党员马昌实家 ,代号“万德盛”。特委在此多次召开会议,部署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等。4月9日凌晨,阜阳“四·九”起义爆发。毛泽东主席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起义是我党在皖北以革命武装打响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了安徽省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和第一支工农红军——皖北工农红军,但最终因敌强我弱等原因失败,魏野畴等80多名共产党员、起义部队官兵和农民赤卫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纪念革命先烈和红色历史,阜阳市委、市政府在鼓楼小学院内设立“中共皖北特委机关旧址纪念碑”,并确定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文德社区在刘上台巷南头路西租赁了楼上楼下两间办公室,狭小不便,这与服务居民的要求极不相称,作为新生代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刘海华,努力克服困难,不仅颜值担当,各项工作也是做的精致。比如社区平安建设、反电信诈骗、扫黑除恶、防邪教、禁毒等宣传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对辖区内的宗教活动场所青莲庵,定期开展巡视、在维护宗教和谐、社会稳定和党的统一战线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刘上台街区曾经是老阜阳城的一个缩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尤其是红色文化基因强大,必将发挥其应有的守正创新作用。
木刻:守正创新
作者:穆玉琦
文字丨牛 军
编辑排版丨 网站小九
图片拍摄 | 牛 军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转载需标明出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