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的阜阳母亲,一生经历了什么?
一个周末,在母亲家中,读到朋友转发的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感人至深,不禁潸然泪下,也勾起了我对自己母亲的感恩之情。她与阜阳这座城市共同走过的岁月,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在生活的滔滔长河之中,总有一些人,看似平凡普通,却凭借着爱与坚韧,化作我们生命里最为温暖明亮的光。我的母亲,无疑就是这样的存在。她以柔弱身躯,为我们全家撑起一片晴朗天空,用一生的爱,书写着既平凡又伟大的动人故事。
母亲出生于1933年,悠悠岁月的痕迹已悄然布满她的面庞,如今她已是鲐背之年,93岁高龄。从16岁参加工作起,母亲的人生便与阜阳这座城市紧密缠绕,难解难分,一路见证着阜阳从艰苦岁月逐步走向繁荣昌盛。
国家、省、市(地区)荣誉
阜阳发展初期,条件极为艰苦。冰天雪地之际,母亲带领群众挖掘河沟,凛冽寒风如锋利刀刃般刮在脸上,她的腿不幸被冻伤。可自始至终,她从未有过一句抱怨之语。彼时的阜阳百废待兴,母亲和无数阜阳儿女一样,凭借着一股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头,为这片土地的基础建设倾洒辛勤汗水。她恰似一棵坚毅的青松,傲然挺立在狂风之中。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不仅成为她一生的品格底色,更融入了阜阳发展的精神血脉,成为推动城市进步的无形力量。
光荣在党50年奖章,母亲最自豪!
在抗洪救灾的危急关头,母亲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冲在最前面,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为了保护群众,她在混乱中不慎摔断腰椎。即便身体疼痛难忍,在短暂休息调养之后,便又迅速回到为百姓服务的岗位之上。无论谁家遭遇困难,第一个被想到的总是母亲。她耐心倾听百姓的烦恼,细心开导,凭借自身的智慧与温暖,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成为大家心中最为信赖的依靠。正是无数像母亲这样无私奉献、勇敢担当的人,汇聚凝聚起了阜阳战胜重重困难、不断发展前行的强大力量。
母亲担任妇女主任期间,始终坚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底线。她常常不辞辛劳,深入百姓家中,真切了解大家的需求,竭尽全力为百姓谋取福利。在那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母亲自己穿着缝缝补补的衣服,秉持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理念,却嘱咐我拿着米、面去送给那些吃不上饭的残疾人和贫困家庭。母亲用实际行动诠释的善良与担当,正是阜阳人民淳朴民风的生动体现,为阜阳的人文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温暖力量。她的奉献付出也得到了诸多认可,1983年,被安徽省妇女联合会授予安徽省“三八”红旗手称号;1986年,因在经济建设中表现卓越,母亲荣获阜阳地区“三八”红旗手称号;还因长期致力于妇女工作,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颁发的荣誉证书;1991年抗洪救灾中,她再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这些荣誉不仅是她个人的骄傲自豪,更是激励我们子女不断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当父母因工作调动要离开工作地点时,许多百姓自发前来送行,眼中闪烁着不舍的泪花,还送了不少“明镜高悬”的牌匾,以此表达对他们公正无私、敬业奉献的认可与感激。这些牌匾承载着百姓的深情厚谊,更是父母为人民服务的生动见证。
母亲养育我们几个孩子的过程,充满了千辛万苦。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父母做出了诸多艰难的牺牲。大哥出生后,由于工作繁忙,尚在襁褓中还未断奶的他就被无奈送到了姥姥家,姥姥常常抱着饿哭的大哥四处寻找奶源。大姐和二姐出生后不久,也被送到姥姥和奶奶家生活过一段时间。父母将大量精力奉献给了党和百姓,只能把对家庭的愧疚深深埋藏在心底。
母亲的生育历程也是坎坷不断,怀小姐时,她身体状况很差,因当时医疗水平有限,去检查竟被误诊为瘤子进行治疗。幸运的是,小姐生命力顽强,平安出生,且生得美丽而乖巧。由于母亲身体的原因,在我刚出生时,头上毛发稀疏枯黄,头顶还有一块鸽子蛋大小的雪白头发。或许是先天不足,我身体孱弱,经常要大把大把地吃药,还爱哭闹,像个“丑小鸭”,可母亲并未因此嫌弃我,反而对我格外偏爱,让我在温暖中茁壮成长。听姐姐说:小时候,我因脚气脚上时常淌脓。每到夜里,母亲总会等我熟睡后,轻轻起身,拿着酒精和药物,小心翼翼地为我清理脚趾间的脓液。她的动作轻柔得如同春风拂过,生怕惊醒睡梦中的我,那专注的神情里,满是对我的心疼与无尽爱意。
记忆中,那时家里养了几只母鸡,母鸡下的蛋是家中珍贵的营养品。一次,老师让我把鸡蛋收走,我满心欢喜,用褂子兜着十几个鸡蛋。可一个不留神,一个鸡蛋掉了出来,我慌乱地想去拾起,却不想手一松,又掉了几个。当我再次试图捡起地上的鸡蛋时,衣襟里的鸡蛋竟全部滚落,碎了一地。望着那破碎的鸡蛋,蛋液流满一地,我满心自责,哭得伤心极了,觉得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对不起母亲的辛苦付出。母亲回来后,看到这一幕,非但没有责骂,反而温柔地安慰我:“没关系,烂就烂了,就当给大地补营养了,母鸡还会再下蛋的。”母亲的宽容与理解,如春日暖阳,瞬间温暖了我小小的心。
小时候不懂事,一次跟着别人去偷豌豆角吃,被发现后,母亲第一次对我发火。她生气并非因为我闯祸本身,而是担心我的行为会产生不良影响,害怕我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母亲对我的爱,不仅是宠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殷切的期望,这种家风的传承,与阜阳重视家庭、重视品德教育的传统相得益彰,一脉相承。
10年前的一天,在上班途中我不幸摔伤了膝盖,只能卧床养伤。那是一个寒冷彻骨的冬天,母亲日夜守在我身边。怕我着凉,不仅开着空调、电热毯,又灌了热水袋放在我的脚边,还找来厚厚的被子,细心地为我裹得严严实实,并把被子掖到我的脖子下面,一边掖一边念叨着,不能让肩颈受了凉。姐姐看到这一幕,笑着说:“妈,她都多大了,你还把她当个小宝宝在照顾。”母亲只是笑笑,手上的动作却没有停下,在她心里,我永远是那个需要呵护的孩子,是她掌心里的宝。
母亲一生勤劳,家中大小事务都被她操持得井井有条。小时候,厨房中总是弥漫着幸福的味道。母亲熟练地揉面蒸馍,一个个圆润饱满的馒头在蒸笼里散发着诱人的麦香;她精心擀制的韭菜面叶,翠绿与莹白相互映衬,在锅中翻滚,出锅时香气四溢。无论多忙多累,她总能做出一桌可口的饭菜,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这简单而珍贵的幸福时光。这浓浓的烟火气,也是阜阳寻常百姓家生活的生动写照,随着阜阳的发展,这样的家庭幸福场景愈发温馨。母亲热情待人,对长辈孝敬有加,为我们的家庭树立起良好的家风。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善良、节俭、担当和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美德,深深扎根在我们心中。这种家风正是阜阳优良传统文化传承的缩影,伴随阜阳的发展不断弘扬,也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工作中,我也总是不计得失地帮助每一个向我求助的人,从手写计划书,到负责职场与公司的整体职场布置,都全力以赴。因长期积极参加省市公司各类主持授课工作,很荣幸被聘为行业宣讲员。最近,公司成功获得安徽省放心消费优秀单位称号,这背后,凝聚着公司团队的共同努力。
如今,阜阳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破旧的小城,现今高楼大厦林立,交通网络日益发达,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阜阳全力打造“千载名城、千古名相、千年伯乐、千万人民”的四张名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蓬勃的发展活力相互交融。欧苏文化源远流长,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阜阳人,让这座城市充满人文气息。近年来,阜阳还成功举办了斑马节、马拉松等大型活动,吸引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与者,展现了阜阳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双清湾的水秀表演,更是成为阜阳的一张亮丽名片,美轮美奂的光影与灵动的水幕交织,为市民和游客带来视觉盛宴,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
我多希望能陪着母亲看一看当今大美阜阳的盛世繁华。可岁月无情,母亲意外摔伤,卧床两年多。看着母亲躺在病床上,每一个无助的神情、每一声因疼痛发出的呻吟,都如针一般刺痛我的心。好在,我们兄弟姐妹会分班轮流悉心照料母亲,日夜陪伴,和她聊天解闷。我们会精心挑选母亲爱吃的点心、新鲜的水果和营养品,烹饪美食滋养她的身体。每当看到她眼中流露出的欣慰目光,我们内心便溢满幸福。
回顾母亲的一生,她生而平凡,却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缔造伟大。她用一生书写着对工作的敬业、对百姓的大爱、对家庭的责任。母亲就像一束微光,照亮了我的成长之路,也照亮了她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她身上,我看到了阜阳人民的坚韧与善良,看到了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力量 。这束微光,会一直传承下去,温暖着我们的生活,激励着我们勇敢前行。(冯艳)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