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爆料] 《山河铭记志图强》
🌟在时光的浩渺星河中,有些日子如不灭的星辰,永远悬于民族记忆的苍穹,成为镌刻着伤痛与警醒的精神坐标。2025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九十四周年的钟声敲响,岁月虽已抚平战场的硝烟,却始终抹不去那一天刻在中华儿女血脉里的印记。
🔥九十四年前的沈阳,秋夜本该是万家灯火的安宁,柳条湖却突然响起一声震彻寰宇的巨响——这不是自然的轰鸣,而是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的阴谋。他们炸毁南满铁路,反手嫁祸中国军队,随即以“护路”为名,向北大营的东北军发起猛攻。彼时的东北军,受制于“不抵抗政策”,纵有满腔热血,却只能眼睁睁看着侵略者的铁蹄踏破营门,一夜之间,沈阳沦陷,东北大地的苦难序幕就此拉开,这便是历史永远铭记的“九一八事变”。
⚡那是一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黑暗岁月,日军的野心如饿虎扑食般肆虐,短短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敌手,三千万同胞被迫沦为亡国奴,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屈辱生活。在这片曾孕育过辽金盛世、满蒙风情的土地上,昔日的欢声笑语被枪炮声取代,肥沃的黑土地被鲜血浸染。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平顶山惨案中,三千手无寸铁的村民惨遭集体屠杀,尸体堆积如山,松花江的流水都在为冤魂呜咽;细菌战、毒气战让无数百姓在痛苦中死去,“万人坑”里的累累白骨,至今仍在无声控诉着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但中华民族从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越是绝境,越能迸发不屈的力量。在这至暗时刻,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敌的长城。马占山将军在江桥打响抗日第一枪,那句“吾奉令守土,不能撤退”的誓言,如惊雷般唤醒了国人的斗志;冯占海率吉林义勇军转战热河,即便弹尽粮绝也绝不退缩,真正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黄显声组织警察部队抗击日寇,用手中的枪守护百姓,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还有王铁汉团长,违抗“不抵抗”军令,率620团与日军殊死搏斗,用胜利证明中国军人的尊严不可辱——这些英雄的名字,如灯塔般照亮了抗战的前路。
❄️东北的寒冬,零下四十度的酷寒足以冻结钢铁,却冻不住东北抗联战士的爱国热血。杨靖宇将军在密林中与日军周旋,断粮多日便以草根、棉絮充饥,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敌人剖开他的腹部,看到的只有未消化的树皮与棉絮,无不为之震撼——这便是中国人的骨气,“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气节,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赵一曼女士被俘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临刑前写下的《示儿书》,字字泣血:“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份“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穿越时空,至今仍让每一个读到的人热泪盈眶。
🌱十四年抗战,是中华民族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史诗,从东北抗联的冰天雪地,到平型关大捷的振奋人心;从台儿庄战役的浴血奋战,到百团大战的雷霆反击,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用生命诠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前线,战士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用枪林弹雨中的冲锋守护国土;在后方,百姓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的送子参军,有的连夜赶制棉衣,用朴素的行动支援抗战——正是这“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让中国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却永远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那一页,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提醒着每一个参观者:“落后就要挨打”不是一句空话,国家的强大,才是百姓安宁的根本。每年的9月18日,防空警报都会准时在城市上空响起,那尖锐的声音不是扰民的噪音,而是历史的警钟——它让我们铭记过去,更让我们珍惜当下的和平。
🚩新时代的中国,早已不是九十四年前的模样:从“两弹一星”的突破,到“神舟”飞天、“嫦娥”探月的辉煌;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乡村振兴的蓬勃发展,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但我们深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贸易摩擦、科技封锁等挑战仍在眼前。作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我们更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将“爱国”二字融入日常:学生们“书山有路勤为径”,用知识武装头脑,为国家发展积蓄力量;工作者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在各自岗位上创造价值;每一个人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我们知道,“少年强则国强”,民族的复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站在九十四周年的节点回望,九一八事变是伤痛,更是激励。它让我们懂得,和平来之不易,复兴任重道远;它让我们铭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永远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底色。让我们以史为鉴,砥砺前行,用奋斗书写新时代的华章,让先烈们看到,他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如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让世界看到,中华民族不仅能从苦难中崛起,更能在复兴之路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文字编辑/辰安
📷图片/墨仕友